9月末,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颁奖礼上,49岁的舒淇身着黑色休闲西服登台,接过最佳导演奖的奖杯。
作为演员的舒淇得到过许多殊荣,而这是她第一次当导演。由她编剧并执导的《女孩》此前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随后在釜山摘得大奖。“我觉得我就是老天爷比较眷顾的那一个。”致谢时,舒淇特别感谢了与她合作多年的导演侯孝贤,“没有他,就没有《女孩》”。最后,她把这份荣誉献给所有心里有伤的女孩,“希望你们可以勇敢走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
《女孩》于11月1日在中国上映。截至11月10日8时30分,累计票房416万元。影片排片较少,舒淇仍在为它争取更多被看见的可能。
11月8日,在上海百丽宫影城(北外滩来福士店)的映后谈中,舒淇以连线方式出现在银幕上。调试画面时,她耐心配合,与观众隔空合影。一如既往地,她笑容明媚,语气温柔,只是在谈论这部与童年创伤有关的作品时,柔和之中又透出一份不容忽视的坚定。
褪去明星光环,走出角色滤镜,《女孩》让观众看见了舒淇作为创作者的另一面。比想象中更富才华,也更具勇气。这一次,她选择直面过去,讲出自己的故事。
“女孩”是她,也是千万个我们
《女孩》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台湾。主角林小丽生活在一个压抑且充满暴力的家庭:父亲酗酒,常对母亲拳脚相向;而母亲对小丽的管教同样粗暴,扇耳光几乎是家常便饭。
身为长女,林小丽除了承受暴力,还需照料妹妹,分担家务。她常年活在不安中,每到夜晚便躲进布料衣柜——那是她唯一感到安全的角落。即便如此,恐惧仍如影随形。在噩梦中,父亲的手会穿过衣柜扼住她的喉咙,而她只能把怀里的布娃娃抱得更紧。大多数时候,小丽脸上没有笑容,也少有眼泪,只是安静地躲在角落,把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直到转学生李莉莉的出现,像一束光照进她幽暗的生活,林小丽第一次看见世界的色彩。
舒淇从未回避林小丽的遭遇与自己童年经历之间的重叠。她原名林立慧,“舒淇”是后来取的艺名。她的母亲18岁生下她,记忆中童年的教育是“棍棒式”的,邻居常看见母亲追着她满街打。《女孩》不仅是一个关于家庭暴力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小孩生小小孩”的故事——母亲在还不懂如何养育时就被迫承担起责任,她想爱,却不知如何爱,伤害便在无形中滋长,留下持久而深刻的阴影。
回望那段不堪的童年,舒淇曾说,伤口愈合了,伤痕还在。她希望借《女孩》让更多父母意识到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
![]()
与不少处理相似题材的影片不同,《女孩》并未将母女简单设置为对立关系。片中有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镜头:透过树洞,林小丽看见了年幼时被抛弃的母亲。她对母亲的处境,理解远大于怨恨,她唯一的愿望,是母亲离开酗酒家暴的父亲,带着妹妹和自己一起离开。母亲认为自己无力抚养两个孩子,决定将林小丽送去了条件优渥的大姨家,她心中不舍,但还是觉得,小丽从此能有更美好的未来。在一个雨夜,母亲将小丽推开,自此分离数年。
影片的结局也未给出大团圆式的和解。多年后,成为网球运动员的林小丽回到家中。母亲的生活,就像那台她始终不愿换掉的旧电视机,永远在修修补补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母亲为小丽煮了一碗猪脚面线——她一直记得女儿的生日。
面对母亲,林小丽的情感是复杂而浓烈的。她沉默片刻,问出了那句深藏心底的话:“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年我是怎么过的?”舒淇认为,不需要去展示林小丽出走之后变成了什么样的人,因为“她和母亲和解了吗?”“她是否还会感觉压抑?”“她对妹妹是羡慕还是嫉妒?”这些问题本身,是留给观众的思考。
舒淇说,这部电影也是在讲述,曾经有一个年代,女性被陈旧观念束缚,无法走出自己的空间与世界。今天,“作为当代女性,不必再被陈旧观念捆住手脚”,她说,“珍惜当下,勇敢走出自己的世界,再把能量传递给更多人。”
舒淇自己的演艺生涯,恰恰印证了“勇敢走出自己的未来”并非空谈。49岁的她,正处在创作的黄金年代。这一年,作为演员的舒淇带来的《寻她》《回魂计》《狂野时代》已经或将与观众见面,而生活中的舒淇,变得更加从容和自在。
从演员到导演的蜕变
在许多场合,舒淇都谈到侯孝贤对她的影响。从《千禧曼波》到《最好的时光》,侯孝贤让她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表演。《女孩》的创作也始于他的一句建议。拍摄《刺客聂隐娘》期间,侯孝贤问她“剧本写得怎样”,并鼓励她从最想表达的内容写起。舒淇这才真正动笔,在十余年间反复修改。
在影片中,多处设计和场景致敬了侯孝贤的作品。《女孩》的开篇便令人想起《千禧曼波》中那个经典的基隆陆桥镜头。一座桥,如同曲折的回廊,串起两个时空,《千禧曼波》中舒淇的回眸,似与《女孩》的姐妹相互对望。
![]()
与许多新人导演一样,舒淇从个人经验出发创作首部长片。但不同于一些新导演旺盛的表达欲,她在《女孩》中保持了难得的克制,留下空白让观众填充与思考。
釜山电影节评委会如此评价《女孩》:“有些电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它所传递的情感,既源于个人体验,又关乎人类共同的悲欢。《女孩》正是这样的作品。”评语指出,影片将妻子角色置于道德灰色地带,引导观众思考“母亲”这一身份的社会期待,认为这部作品在角色刻画与电影语言等各方面都表现出色。《女孩》集结了强大的幕后阵容:制片叶如芬、摄影余静萍、配乐林强……他们共同为影片的艺术质感保驾护航。
尽管探讨的是沉重议题,舒淇仍温柔地为故事注入了希望,比如让黑白生活泛起彩色的李莉莉、试图让小丽感到不孤单的老师同学。长大后的小丽成为一名网球运动员——她没有因受伤而堕落,正如舒淇自己曾说:“会有恐惧的时候,但还是会寻找自己的快乐。因为总会有阳光透进来。”
映后分享的最后,舒淇再次强调了她希望通过《女孩》传递的信念:“也许你心里有伤,或正在经历类似的生活,比起沉浸在破碎的情绪里,更希望大家能找到力量。”她说,无论什么年代,家暴都可能在任何角落发生,“如果你身边有人身处类似处境,希望你能给他们一束光、一个温暖的拥抱。不要像妈妈对小丽那样狠狠推开。有时候,一个善举就足以让人在压抑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