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聚焦文化遗产的纪录片创作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从透物见人、揭示三星堆文明演变进程的《重返三星堆》,到聚焦故宫文物守护历程的《百年守护》,这些作品不断印证着公众对高质量历史文化内容的渴求。然而在繁荣背后,一个核心的创作难题也日益凸显:对于享有世界级声誉、文化体系极为宏大的超级IP,创作者应如何超越已成惯性的叙事模式,真正触及当代观众,特别是引发年轻群体的认知与情感共鸣?
于10月18日在咪咕视频全网独播的《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正是针对这一行业命题交出的一份颇具分量的答卷。这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民族宗教专家全程参与,咪咕视讯与北京天成嘉华文化传媒联合出品,作为国家民委《百集专题纪录片·民族文化之旅》重要组成部分的作品,不再满足于充当历史的“转述者”,而是立志成为时空的“构建者”。它通过XR虚拟制片技术、AI深度学习与影视化叙事的深度融合,成功地将一座静态的、需要被仰视的文化符号,转化为一部动态的、可供探索的影像史诗。当“走马观花”的文旅体验被升维为“时空解码”的沉浸叙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宫殿的重生,更是纪录片产业在媒介融合时代面向未来的一次关键转型。
叙事升维:
以真实游览路线为脉络,解码汉藏交融的千年史诗
传统文化纪录片在处理宏大题材时,常陷入两种范式:一是依赖于专家学者的权威解读,虽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却难免带有说教感,令观众产生心理距离;二是沉醉于航拍与特写构成的视觉奇观,虽提供了审美享受,但知识的碎片化使得观众难以构建系统性的认知。《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破题之道,在于它创新性地将“游客参观路线”这一最普遍、最具代入感的认知框架作为叙事基线,完成了一次从“他述”到“体验”的视角转换。
这部纪录片以真实游览路线为脉络,本质上是在为观众绘制一份清晰的“文化认知地图”。以第一集“初见红山布达拉”为例,观众的视野被巧妙锚定在一条明确的物理路径上:从红山脚下启程,途经寓意吉祥的圆满汇集道,穿越曾是达赖喇嘛专属戏台的德阳厦广场,最终抵达承载着无数壁画故事的白宫门庭。这条路线,任何一位亲临布达拉宫的游客都会走过,该片也借此建立起一个坚实而亲切的叙事空间。
而在这张精心绘制的地图上,浩瀚的历史细节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被转化为嵌入路径、拥有明确坐标的“叙事地标”。当镜头掠过白宫外墙,片子叙述便自然延伸到其白色的象征意义——在藏族文化中代表着吉祥、温和与善良,进而引出每年降神节前人们自发捐赠牛奶、糖蜜混合石灰进行粉刷,以期寄托“甜蜜祝福”的百年传统。
在德阳厦广场,如同水磨地面一般的地板,引发了主持人、制片人戴娆的好奇,学术主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次旺边觉介绍,这是以“打阿嘎”费时费力在山上人工作业夯打而成。纪录片从对传统建筑技艺的解读,延伸至这个广场古今功用的对比——此前是专供专供达赖喇嘛在节日期间观赏跳神、藏戏表演的场所,如今已经成为游客在布达拉宫打卡的最佳地点。
更具代表性的叙事升维,发生在白宫门庭的壁画前。1000年后,随着白宫落成,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被描绘在了白宫门庭北面的墙壁上,更多的历史往事才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例如禄东赞如何以超凡智慧破解唐太宗“五难婚使”的传奇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这一汉藏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事件,不再是史书上的冰冷文字。《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深刻理解了布达拉宫本身就是汉藏文化交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体见证。
技术重构:
全面引入XR虚拟制片技术,方寸之间塑造无限天地
当前,纪录片行业对前沿技术的应用已不罕见,但一个普遍的痛点是,技术往往作为提升视觉呈现的“特效工具”被置于创作末端,未能深度介入内容考据与历史研究本身,存在技术与内容呈现“两张皮”的状态。
《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突破性首先在于,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将XR虚拟技术应用于拍摄的纪录片。为了呈现高精度的写实画面,团队自主研发了智能控制系统,以毫米级操控的方式隐藏开关,同时通过自研算法,用数字资产完成了片头的渲染与制作,并联合国内高校对布达拉宫的壁画进行修复与AI动画生成,最终实现了写实性的视觉还原。
其次,该片重新定义了技术的核心价值,使其成为一种新的考据方法和历史研究界面。当学术主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次旺边觉审视初步构建的数字布达拉宫模型时,他依据史料提出团队还原的红山场景“过于空白”,在五世达赖喇嘛主持修建布达拉宫时,红山上理应还存在更早时期的地方政权所修建的宫殿建筑遗存。于是,技术团队依据这一学术指引,对虚拟模型进行了精准地调整与丰富。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成为验证历史假设、可视化历史推演的强大工具,数字空间成为了学者与历史对话的沙盘。通过这种方式,纪录片实现了学术研究的可视化、动态化与交互化,这是传统拍摄手法无法企及的。
在此基础上,该片更通过虚拟技术让布达拉宫1300多年的建筑演进史,成为一种可视化操作的动态模型。观众得以在瞬间穿越时空:见证松赞干布时期如康区碉楼般雄伟的吐蕃王朝宫殿;凝视1661年西方传教士格鲁伯笔下那幅令欧洲震撼的、宫顶略带欧式风格的白宫素描;最终回到眼前这座历经后世不断扩建、已成为民族精神图腾的宏伟建筑。
《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让技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后期制作环节,前置到了前期考据与中期叙事构建的核心环节,从服务性、辅助性的角色,演变为驱动内容生成与深化的核心引擎。观众仿佛穿行千年亲临现场,不仅能够领略到传统拍摄方式难以展现的画面内容,更沉浸于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之中。
圈层破局:
构建“共情场”,从文化送达走向用户联结
宏大历史文化主题的纪录片往往内容制作精良,但在传播上是一种单向的送达,难以在多元圈层特别是年轻受众中构建深层的情感联结。而《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通过多元艺术手段的协同,从“讲故事”转向“造体验”,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文化共情场”,从而形成真正的破圈效应。
在这个“共情场”中,不同元素扮演着各自不可或缺的角色。XR技术提供了探索的“自主感”与“洞察感”,打破物理时空的壁垒,让观众得以“走进”非开放区域,近距离、多角度地“触摸”壁画上每一处细腻的笔触。
通过精细的建筑拆解动画,布达拉宫墙柱混合承重结构、亚字形与梅花形的柱子等级规制等复杂的建筑学原理,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团队创新开发专为影像生成服务的“情感算法”技术,使数字角色在故事表现中保持表演情感层面的连贯性,让尘封千年的历史人物真正“活”了过来。
多元艺术元素则注入情感的温度与心绪。演员、歌手罗云熙温润而富有质感的旁白配音,褪去了历史陈述常有的冰冷感,以一种如同朋友分享史诗般的方式,为厚重的历史注入了人性的情感温度。“HAYA乐团”量身打造的片头曲,则用空灵而深远的音符,营造出雪域高原特有的神圣、宁静与磅礴的氛围,直接叩击观众的心扉。
在“技术洞察+艺术共情”复合配方的共同作用下,纪录片最终完成了观众身份的转换:他们不再是隔着屏幕的旁观者,而是化身为穿越时空的探索者,在虚实交织的叙事场域中,与千年的文明进行一场深度对话。
基于这样一个高品质、高情感、高浓度的作品,出品方咪咕视频的传播策略便有了坚实的根基。利用技术创新让故事更好看、寻找与年轻观众的连接点、依托中国移动资源优势进行全渠道联动,本质上都是在将这个精心构建的“体验产品”进行尽可能大面积的覆盖。这种以优质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体验为亮点、以全渠道为触手的传播模式,为传统文化纪录片如何突破固有受众圈层,实现社会效益与传播声量的最大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蓝图。
《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探索,为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它表明,在面对兼具极高知名度与认知门槛的题材时,纪录片的使命或许正在从“知识普及”转向“体验构建”。技术唯有服务于深层的历史洞察与人性化的叙事设计,才能真正“活化”历史,更智慧、更深情地架起那座连接过往与当下的桥梁,让千年文明在当代观众的心中引发真正的回响。
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实践,也再次彰显着咪咕作为新媒体国家在主旋律内容上的担当和责任。咪咕以体育赛道为主、特色影视剧与特色纪录片为辅的“一主两特”内容布局,通过持续扩容内容生态体系,进一步巩固其在文体各领域的传播优势。在新人文纪实内容领域的构建上,《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布达拉宫》第二季、《重返三星堆》、《兵马俑之谜》、《百年守护》等作品相互联动,共同形成了一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势音浪。这既是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得以永续传播的路径,也无疑是纪录片产业自身进化所应奔赴的方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