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特别版)》杀回来了。
目前影片正式定档8月30日,上周末也已经进行了两天点映。
观众反馈如何?
基本上可以把心放肚子里了。
感受下评论区的好评如潮。
可能你也会注意到,大多数观众都肯定了两点:
一,强过春节版。
二,片方特别听劝。
所以,重新上映的《蛟龙行动(特别版)》,到底“特别”在哪里呢?
又或者说,它为什么敢有这个自信,在神仙打架的暑期档末,出来和观众再见呢?
还是因为它确实拿出了硬货——不止是做减法,更是做加法。
一方面,原本146分钟的片长,被精简到了130分钟。
文戏的部分,拿掉了公墓对话、口琴独奏等抒情段落,却并没有削弱情绪浓度,反而让故事更聚焦。
另一方面,在“删冗”之外,影片也增加了一部分新的作战镜头与叙事细节,使得几场主要的动作戏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更加丝滑流畅。
文戏点到即止,战斗推进一气呵成,叙事主线也更加聚焦于蛟龙小队与潜艇成员的协同作战,两条主线并行,呼应更加紧密,使得剧情发展如利刃出鞘,凌厉迅猛。
确实是紧凑了,简洁了,好看了。相较春节档版本,整体观感有了质的提升。
如果说这部分的改动,是基于类型片创作逻辑本身的优化和调整。
那么还有一些改动,就是真正的“为观众优化”了。
比如我这一次一进影院就很直观地就感觉到,整个画面更亮了、更清晰了、细节更多了。
出来之后才知道,这是因为电影特别升级了48帧。
这一点对于《蛟龙行动》这样的一部水下大制作而言,真的特别、特别重要。
要知道,这部电影的拍摄是花了钱、花了大价钱的。
一比一搭建实景,不计代价,精益求精,追求的就是写实、逼真、原样复刻。
奈何之前的版本,就是有观众反馈水下太暗、看不清,别说核潜艇内部置景细节,连打斗戏都分不清敌我。
那怎么办呢?
改啊!
亮度提高后,观众不仅看得清了,简直可以说是大饱眼福。
动作场面,更加血脉贲张:
近距离肉搏时演员肌肉的细微震颤、爆破场面中的碎片飞溅,都因高帧率技术而无比震撼。
水下战场,更加写实,沉浸感更强。
深海场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通透感与层次感;龙鲸号内部的各种仪表盘、控制按钮都清晰可辨。
甚至于,这一次再看到龙鲸号在海底的大特写,都让我有种特别震撼、特别惊奇、特别身临其境的感觉。
好像这艘巨大的核潜艇就在我面前,触手可及。
“国之重器”,莫过于此。
最后,也不得不提到一个很贴心的细节改动:
为了更方便观众理解,片中不少专业性的军事名词和术语,都新增加了字幕注释。
对于像我这样的非军事迷普通观众来说,这一点真的大大降低了观影门槛。
之前每到了战斗戏就有些头秃,一些重要的潜艇战术如声呐探测、鱼雷拦截、地形规避实战战术……都只能看得囫囵吞枣。
这一次总算捋顺了,观影的体验度和参与感也大大提升了。
所以,真的会有种感觉,《蛟龙行动(特别版)》改得特别好,每一点都改在了刀刃上。
技术升级与叙事优化相辅相成,不仅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也在无形中强化了整体的戏剧张力。
更加清晰的画面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战术动作,更加立体的音效则增强了战场环境的沉浸感。
最终,每一个改进都服务于同一个目标:让观众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深海作战的紧张刺激,与高科技军事行动的独特魅力。
或许,这才是想象中《蛟龙行动》应该有的样子。
是只有林超贤才能拿出来的硬货。
毕竟,除了他,还有谁会如此不计成本地拍摄。
又还有谁会以绝对狂热的创作能量,为我们持续输出各种强度拉满的战斗奇观。
影片开场的油井平台枪战,在同题材电影里数一数二的大阵仗、大场面,在这里仅仅只是开胃菜而已。
深入海下,蛟龙小队与潜艇双线并进的几场核心大战,更是各有各的奇和险。
蛟龙小队这边,是实打实的肉身拼搏:深海救援贴身搏杀,到最终海底基地大战,枪战、械斗、狙杀、肉搏…
每一种打法每一次狙击都拳拳到肉,既凶悍又凶险,令人肾上腺素持续飙升。
尤其人类与机械狗的几番大战,血肉之躯对抗战无不胜的人工智能,冲击力、疼痛感、到最后人定胜天的信念感,最直观的视听震撼。
而另一条线,龙鲸号与敌方潜艇的深海对决,则更像一场令人窒息的心理战与技术战。
没有漫天火光,只有声呐屏上闪烁的光点和舱内压抑的口令。
在这无声的战场上,每一次探测与反制、每一次鱼雷发射与规避,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整个过程看似沉默无语,实则雷霆万钧,仿佛观众自己也坐在声呐屏前,戴着耳机,亲身参与到这场生死一线的深海博弈。
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极致的真实与极致的奇观,共同构成了《蛟龙行动》独一无二的震撼体验。
硬核,又好看;写实,又震撼。可以说,这部特别版,终于让林超贤导演想象中的那个深海世界,完整而沸腾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然而,要从想象走到现在,谈何容易。
都知道林超贤是实拍狂魔,但《蛟龙行动》显然将他推向一个更复杂、更具挑战的创作境地。
这几乎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核潜艇题材的影片,没有成熟的本土制作经验可循。
国产军事片首次将主战场置于深海与核潜艇内部,一个高度专业又极度封闭的系统。
并且,影片还大胆构建了一个“近未来”的军事行动场景,这意味着林超贤必须在写实与想象、已知与未知之间找到更为精准的平衡。
为此,全片搭建多达50多个场景,涵盖海上钻井平台、海底基地等关键元素。
设计潜艇武器多达16种以上,包括鱼雷、水雷、声呐、水下探测器等等,其中仅鱼雷的设计就有至少9种。
剧组1:1打造了四艘潜艇置景,从潜艇外观轮廓到内部的每一个仪表盘、每一条管道,都经过了细致入微的雕琢和还原。
而其中最重要的“龙鲸号”潜艇,置景长达120米,给人极强的视觉压制感。这也是迄今全球最大的潜艇道具,其长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仅外壳的搭建就花费了8个月。
片头备受赞誉的一镜到底长镜头,镜头紧随潜艇兵小树苗穿梭于龙鲸号狭窄的舱室之间,从指挥舱、鱼雷舱到核反应堆舱,全景式展现了九大舱室,一路流畅地为我们剖开这座水下钢铁巨兽的复杂内脏。
场景真实了,动作戏才真实了。在此基础上,对于战斗场面的刻画,同样也力求可信和专业。
无论是蛟龙队员实施水下突袭的战术动作,还是潜艇兵在指挥舱内完成声呐侦测、鱼雷发射的标准化流程,都死磕细节的可视化与动作的可解读性,让观众能够“触摸”到战斗的每一个环节。
尤其涉及到潜艇战的专业部分,对创作的要求也更高了。创作者不仅要懂得如何调度镜头、设计动作,更要理解潜艇战的特殊逻辑:声呐侦听有什么价值?超空泡鱼雷、一般鱼雷与反鱼雷鱼雷的区别在哪里?
包括整个作战的流程:艇长在指挥舱中下达指令的决断、声呐兵在寂静深海中捕捉信号时的专注、鱼雷兵执行命令时的沉着冷静,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是所有潜艇兵的团队协作,人员调配缺一不可。
只有把这些都吃透了,将功课做到极致,才能写出一场精彩纷呈、闻所未闻的深海狙击战。
诚然,它的核心在于奇观——核潜艇的奇观,深海战的奇观,全海域全兵种的奇观。
但奇观能够成立,依仗的是电影工业的实力,更是创作者的专业性、职业性和匠人精神。
所以,当灯光亮起,你走出影院,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蛟龙行动》特别版真正打动人的,正是一份难得的“认真”。
林超贤是认真的。他认真到非要造出几乎一比一真实的潜艇,认真到把军事术语和战术逻辑掰开揉碎,变成所有人都能看懂的镜头语言。他没有用特效糊弄你,而是用实拍的重量、水压的阻力和演员真实的喘息,让你相信这一切真的会发生。
《蛟龙行动(特别版)》是认真的。它不把自己当爆米花商品,而是硬核的军事课、紧张的潜艇兵,也是一封写给未来战场的设想书。它相信你看得懂专业,也值得最好的视听。
而这份认真,最终指向的是观众。它听进了你的意见,删掉了冗余。它用半年的重制,只为换来一份一百三十分钟的酣畅淋漓。
你看,中国电影的类型之路,从来不是靠套路取胜,而是靠每一个环节的较真。而较真,本身就是对银幕最大的敬畏。或许,这也才是中国类型电影向前走的、最坚实的底气。
从这个层面上,也就更想要支持一下《蛟龙行动(特别版)》。
影片将于8月30日正式上映,29号也依然还有超前点映。去看吧,它值得。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