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V 52TV
CNFLIX CNFLIX

被逼出圈的她,竟成了逆袭爽文女主?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8-05   浏览次数:779    评论



今天聊一部小众但有趣的电影,它前不久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亮相,获得了不少观众的喜欢。

因其画面色彩浓重、构图精致,这部电影还被称为“墨西哥版《天使爱美丽》”——《科琳娜》



故事的女主科琳娜,生活在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这是一座繁忙且充满活力的城市,街道上每天车水马龙。

但女主却不用担心每天的通勤,因为她就职的出版社,离家只有步行几分钟的距离,每天卡点出门上班,还能顺带买个咖啡。



她有独立的办公室,工作几乎不用跟同事太多交流,到点打卡下班,周末正常休息,简直就是当代牛马羡慕的生活。

然而,女主却有一个一言难尽的隐疾——广场恐惧症



这种疾病之前在聊其他电影的时候也提到过,本质上就是焦虑症,患者在公开场合或者开阔的地方停留,会引发精神焦虑、恐惧,比如害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害怕去人流攒动的商业区等等。

与社交恐惧症不同的是,广场恐惧症有时在无社交的情况下,也会因周遭环境而被触发焦虑情绪。

对于女主来说,她的舒适圈就是包括了自己家、工作单位、杂货铺在内的一个封闭区域,这里满足了她日常生活的一切基本需求。



每天出门上班,其实对她来说就是一次挑战,她得提前做一阵心理建设才能迈出家门,一路上靠深呼吸和数数缓解焦虑。

到了工作单位,她都是找人少的路线进入办公室,途中要是突然碰上个人,女主都会小心谨慎地保持着安全距离。





她的独立办公室,也是上级看在她爸是老员工的面子上,特别照顾她安排的,只为工作中尽量避免与人交流,维持情绪稳定。



女主的工作内容也很简单,就是为出版社的一个专栏做校对,她十分享受在工作中纠正错误的快感。

由此也可见,规矩、秩序、圆满,都是女主喜欢的,而她最害怕的,莫过于无法掌控的变化。

比如有天她经常去买咖啡的那家杂货铺,突然扩店装修,老板娘的表哥过来帮忙,这个变化就让女主很是纠结,甚至老板娘的表哥跟她主动打招呼,女主就忽然情绪紧张,出门转弯就开始飙鼻血。



广场恐怖症造成的社交空白,让女主成为了边缘人,她没有任何朋友,领导也不怎么信任她,有些同事还会拿她的焦虑开玩笑。



“安全区域”外的世界,女主其实也很好奇,但每次都因为心理障碍,始终不肯跨出去。

实际上,女主广场恐惧症的根源来自她的母亲。



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开始受精神焦虑困扰,慢慢地把自己封闭在家中,日常需求都靠街坊跑腿帮忙。

这种焦虑直接影响了女主,小时候只能在母亲视线范围内玩耍,长大了也只能在方圆百米内的范围活动。

对于外界的好奇心,女主都留给了阅读,既然无法走万里路,那么就靠读万卷书扩充阅历。



实际上,女主的病情跟母亲的不相上下,她有个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就是把出版社正在审读的小说等作品带回家,把作者一栏改成自己的名字,对母亲谎称是自己的作品。



等到在母亲面前表演完自己如何在工作中统揽全局、如鱼得水之后,她便把那些改了名字的作品再藏起来。

就这样,女主在一个又一个秘密制造的想象舒适圈,已经度过了27年的时光。



直到这一天,一个意外彻底打乱了她的生活。

出版社合作的畅销作家,在截稿日发来了系列小说的终章,内容让部门领导十分不满,因为作家把小说主角写死了,直接断了续写的可能,这种打破读者期待的终章要是发出去,出版社都要跟着倒大霉。



但一时间,谁也联系不上那个作家,整个部门开始焦虑起来。

女主得知此事后,实在好奇小说终章的内容,就把领导扔进垃圾箱的稿件带回了家,她一边校对一边看,很快被作家的才华所折服,一时兴起模仿作家的风格改了一版结尾。



照例,她把改后的小说打印出来,给自己加上了“编审”的头衔,拿给母亲看,母亲自然是如往常一样一顿夸奖。



只是这一次,女主忘记把这版稿件如往常一样藏起来,就直接去上班了。

母亲在家打扫卫生时,以为女主粗心忘带了,就托人把稿件送去出版社。

好巧不巧的是,部门助理忙中出错,把稿件上女主的名字滴上了指甲油,助理心虚索性撕掉了封面,直接拿给了部门领导。



领导一看以为是那个作家写的改了结局的小说,被改后的内容打动,二话不说开始张罗加急印刷的事宜。

总之,等女主反应过来,才发现自己的秘密竟然要被出版了。



这要是被发现,女主铁定要吃官司,盗取机密资料、滥用职权、冒用他人身份……每一桩都能让她丢掉工作。

想到这里,女主认为只有找到作家摊牌这一条路了,这也意味着她必须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封闭区域,迈出人生第一步。

之后的情节,就是女主如何在杂货店老板娘表哥的帮助下,开车去乡下寻找作家,解决小说冒名修改的过程。



结局估计大家都能猜到,作家虽然一开始不同意,但最终被女主的文笔打动,与出版社达成一个保密协议,按照女主的结局出版,女主不仅保住了工作,还得到了成为签约作家的机会。



换句话说,女主的一次偶然,把自己从“社会边角料”,打造成了爽文大女主。

《科琳娜》的情节虽然看上去十分简单,但主创用了很多心思,来营造广场恐惧症患者的世界。比如女主衣服上的跳脱色彩,就时刻提醒观众她与周围人的区别。



最明显的,就是影片几乎全程都使用快节奏的打击乐,来烘托正在遭受焦虑折磨的女主的内心世界,背景音乐越是躁动,越是干扰注意力,观众就越能产生一种特殊的代入感,去感受女主的精神世界。



片中唯一一处背景音乐舒缓的地方,则发生在女主乘车离开“安全区域”的段落,她好奇又害怕,一次次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但很快就被周围陌生的街区和明亮的灯光吸引——她开始跳出自己的舒适圈。



女主广场恐惧症的困境,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代人生活的浓缩版。

我们因为家庭、认知、阅历的局限,渐渐被束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每天进行着固定的流程,面对相对固定的群体,而当这些“固定”发生或即将发生剧烈变化,恐惧便随之而来。



所以如今社交网络上,总是不时出现“跳出舒适圈”的说法。

但值得一提的是,《科琳娜》这部电影并非一边倒地鼓励大家跳出舒适圈。

影片中,女主曾与母亲聊过“懦夫与勇敢”这个话题,人们大多认为,被恐惧支配的人就会成为懦夫。她还提出了一个假设,话语中其实也在暗示自己也是那个活在人设中的“懦夫”。



然而母亲却认为,谨慎并非就等于懦弱,一直恐惧的人也可能在某一瞬间变得勇敢,这也可以说,那些被称为“懦夫”的人,其实都在等待属于自己的爆发勇气的时刻。

比起外界贴的标签,人远复杂得多,这也就意味着,所谓的舒适圈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毕竟,舒适不舒适,跳与不跳,标准永远都不在他人口中。



THE END
5
评论区(0)
最佳 最新 最早
头像
{{e.user_name}} {{e.format_time}}
{{e.content}}
头像
{{child.user_name}} {{child.format_time}}
@{{child.reply_user_name}} {{child.content}}
头像
{{child.user_name}} {{child.format_time}}
@{{child.reply_user_name}} {{child.content}}
展开更多

暂无数据